提高生活技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孙云晓

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中关于让中小学生学会做饭等劳动课程的内容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话题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以大家非常关心的烹饪课程要求为例: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求,是儿童少年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基础本领,却又是很多父母忽视已久的家庭教育内容,所以会激起强烈的反响。有些人大声叫好,说劳动课又回来了,自己就是在劳动中长大的;也有些人困惑不解:小孩子需要这么多劳动吗?还有些父母暗自叹息:自己都不怎么会做饭,怎么教孩子做饭?

让我们以事实来说话。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课题组,在全国城乡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父母4000份问卷的调研,其结果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9.9%的父母没能认识到运动、劳动与孩子品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41.4%的父母明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还有46.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代替孩子的劳动,其中城市父母(50.1%)要高于农村父母(39.9%)。这些数据说明,近半数的中国父母忽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同样反映出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存在较大缺陷。

现在很多父母不让儿童进行家务劳动,怕耽误学习时间,怕孩子受到伤害,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能否真正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教育,没有深厚的生活实践,培养良好道德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早在1995年,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一项课题,即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研究。所谓杰出青年是指当时省级以上表彰的模范人物或在某专业领域内贡献突出被社会公认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我们问卷调查了148名杰出青年,在关于家庭教育中的家务事一项,数据显示,杰出青年童年时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方面:经常做的占81.08%;有时做的占13.51%;很少做的占5,41%。杰出青年童年时对于父母交代的事情:愿意去做的占91.22%;想做才做的占7,43%;不愿意做的占1.35%。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另一份调查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发表,也提供了可以大致对应的数据。数据显示,这115名青年死刑犯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其中30.5%曾经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他们中90%游手好闲、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他们的父母则是大都素质差教子无方,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无度。

多么鲜明而沉重的对比!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比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教育孕育什么样的人格。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们应该为教育部门以国家课程率先引领劳动教育点赞,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毫无疑问,劳动课程如果持之以恒必将提升一代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只有家校社协同育人,并且坚持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才能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父母应当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让家庭教育走出偏重知识教育的误区,回归生活教育的正道,绝不意味着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对立,而是寻求一种平衡,因为平衡的生活最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教授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智力。他在《成功智力》一书的中文版序言特别说明:中国人强调平衡地构建智力的基础,与成功智力理论不谋而合,即智力不是能力数量的多少,而是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之间所达成的一种平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而言,只有家庭进行生活教育、学校进行知识教育、社会进行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才是相辅相成的完善结构,这种结构严谨的平衡教育为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最需要的家庭教育,而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家庭生活来看,学会做饭、洗衣等于掌握了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少年儿童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及社交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将使其终身受益。

学校开设劳动课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家务劳动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家务劳动教育一定是在家庭里进行,而父母则是最好的教练。因此,父母的劳动教育观念与方法,对于孩子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养成,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以往的教训不可忘记,如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劳动作业,甚至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做秀,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理解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只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才能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只有长期坚持劳动,才能养成劳动习惯,而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一代,而强国一代需要一代强大的父母。父母们应该充满自信,因为父母最熟悉最擅长最便捷的就是生活教育,只要认真努力的生活,给予孩子理性的爱,与孩子一起劳动和创造,不断提高生活技能,就是强大的父母,就是最好的教育。